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[原创]壮阳“伟哥”的哲学意义是什么?读《享乐主义宣言》,不明觉厉!
本頁主題: [原创]壮阳“伟哥”的哲学意义是什么?读《享乐主义宣言》,不明觉厉!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一代文嚎


級別:精靈王 ( 12 )
發帖:19841
威望:2823 點
金錢:2853 USD
貢獻:10000 點
註冊:2016-06-28

[原创]壮阳“伟哥”的哲学意义是什么?读《享乐主义宣言》,不明觉厉!

 

“根据自由主义生物伦理学,对这些实体的制造、规定以及消费,都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。并不是要消灭、抚平主体性直至其消亡,而是增加世界上幸福出现的可能性。以伟哥为例,它将改善精神的方式给了肉体,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才是依据生命冲动的狄俄尼索斯式药典。

这段和“伟哥”有关且哲思浓郁的话正是来自读书会读友韶华推荐的《享乐主义宣言》。

在我看来,《享乐主义宣言》是一本相当不易读懂的书。

说它难以理解,并不是因为叙述的语言晦涩,而是因为每一个字咱都认得,但是当它们被作者组装到一起时,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。

斯多葛主义、伊壁鸠鲁主义、犬儒主义、马克思主义、克兰尼学派、柏拉图、苏格拉底、叔本华、尼采、《随笔录》、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、《义务学》、《功利主义》……

如果你读这本书,以上这些概念或哲学存在彰显了作者那信手拈来般的自信,但对于读者来说,如果对西方哲学史达不到如数家珍的水平,这就是阅读本书的最大障碍。

就内容的阅读门槛,总结一下我个人的感受:全书至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完全看不明白的,在似乎看明白的三分之二里又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完全看不明白的。

尽管有着相当高的阅读门槛,但还是可以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摘出些似乎看得懂的“享乐主义宣言”,譬如“养孩子”,这也是本次阅读活动讨论较多的内容,作者是如何看待“养孩子”这件事的呢?核心论述见以下引文:



生理上能孕育孩子,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这个可能性成为现实,就好比拥有杀人的能力并不意味着有杀人的义务一样。即使本性说‘你可以’,文化也不一定要补充一句:‘所以你应该。’因为我们可以将自身的冲动、本性和愿望置身于理性的框架之中。为什么要生养子女?以什么名义?为了让他们成为什么?我们让一个生命于虚无中诞生,能提供给他的就是让他在这个星球上走一遭,最后他还是会回归到虚无之中,我们这样做到底基于怎样的合理性?我们通过自然行为产生大量的接班人,盲目地遵循着种族延续的逻辑,这种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如此沉重的行为,应该遵循另一种理性的、合乎情理的、综合考虑的选择。


 

只有真正爱孩子的单身者才能目光长远,才能考虑到这个还未存在之人会遭受生存之苦的后果。生活难道已经如此非凡、卓越、幸福、有趣、轻松和令人向往,以至于我们能将它作为一个礼物献给那些小小的人儿吗?悲剧的本体论大礼包一直在向我们提供熵、折磨、痛苦和死亡,难道孩子也应该爱这一切吗?

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的孩子有权利要求一切,尤其对那些全面、绝对负责他的人来说。培养教育不是养牲口——针对那些喜欢使用‘养孩子’这一表达人,要时时刻刻关心。对于构建一个存在体至关重要的神经元突起,它不能忍受一分一秒的松懈。一个沉默,一个漫不经心的回应,一次忽视,一声叹息,就能摧毁一个存在,并且毁坏者本身不会有任何察觉。因为人们被日常生活所累,不能认清这一点:对一个存在体的培养并非有时间间隔,而是一刻不停的,持久的。

如果我们没有掌握雕塑自我的办法,也没有能力创造适合自己特质的两性关系,那么在构建另一个存在体的过程中,就会出现诸多的无知和不协调。弗洛伊德曾语言:不管我们怎么做,教育都是失败的。看一下他女儿安娜的平生经历,就会明白他说得多么有道理!

……

就我所知,不存在为拒绝生育之私辩护的人,也不存在将拒绝生育当成一种自我牺牲的慷慨和豁达的人,有的只是那些在生育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。应本性驱使传宗接代的人跟那些自愿选择不生育的人一样,他们都是自私的。然而,我认为,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会选择不让他们降生……



在这种“享乐主义”精神的影响下,作者对很多人间事务的认知都颇为那啥。

譬如“性行为”,作者认为“没有必要让性关系背负在先验上并不存在的沉重和严肃。一边是动物式的无知和单纯肉体交换的轻率,另一边是满载道德感的性行为,二者之间还留有一定的空间,能让轻松而又温柔的新型主体间性存活。”

譬如“单身”,作者说:“我对单身的定义并非指普通意义上的情感状态。在我看来,单身者并不一定就是那些没有男女朋友、没有丈夫妻子、没有性伴侣的陪伴而独自生活的人。它更多地是指这样一种人:即便处于某段所谓的恋爱关系中,仍有自己的特权,仍可以支配自己的自由。这样的形象强调的是自身的独立性,他享有完全的自主性。这种契约的期限并非不确定,反而是确定的,只是它可以更新,这是当然,但更新不是强制性的。”

譬如“死亡”,作者坦言:“神学应让位于哲学,基督教也应自动隐去,让古代智慧——优先考虑斯多葛及伊壁鸠鲁——带来救世良方。因此,我赞成自愿死亡:尽管存在必然性,但我们没有任何义务要按照必然性来生活,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放弃生命;我们的身体属于我们自己,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使用它;存在并非由生命的量来衡量,而是由它的质决定;好死比赖活更有价值;我们应该过我们应该过的生活,而不是我们能够过的生活;选择一个(好的)死亡比忍受(糟糕的)生活更有意义。”


 

这本书里惊世骇俗的内容还有不少,有些是关于政治和经济,有些是关于美学和艺术,也有些是相对容易理解的人生和生人的社会症结,作者的基本态度就是“怼”,通俗点叫“吐槽”,严肃点叫“反抗权威”。

本书总共173页(含封面、目录),但序言却占了30多页,在如此大篇幅的序言中,作者交代了自己悲惨的童年,并认为父母(主要是母亲)将自己抛弃所在的孤儿院是一个恋童癖、暴力狂主导的社区,尽管这个社区是基督教义的,尽管社区的有些人被尊称为神父。

这对作者来说当然是个地狱般的经历,因此他在序言的开篇便说道:“我10岁的时候就已经死去,在一个秋日的风和日丽的下午,在让人想要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阳光里。”

事实上,他在10岁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之前就已经遭受了母亲的虐待,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出生就被抛弃的弃婴。

作者对苦难的感知是直接而敏感的,如果他的悲惨的过往皆为真实,那么他藐视权威及提倡享乐便是极为正常的个人逻辑。

作者有意交代了这些,目的便是让读者知人论世,他还特意声称自己没有恨意,已选择了原谅。

作者的“享乐主义”并非是纵欲,似乎和阳明心学有灵犀相通之处,哲学上的很多概念都不能用生活中的一般理解来理解。

在本书序言的最后,作者总结创作宗旨说:“为了摆脱人与人之间阴暗面的折磨,我求助于书、音乐、艺术,特别是哲学。写作将一切联系在一起。写了30本书之后,我感觉应该重拾自己的话语了。这篇序言就是关键,后面的内容都来自我的所有作品,而每一部作品又都源自从孤儿院开始的生存实践。平静,没有仇恨,不在于轻视,远离任何报复念头,抽离于所有积怨,接受痛苦的巨大力量,我只想去培育和传播这‘生命的力量’——源自斯宾诺莎的著名格言,在他的《伦理学》中,这句格言宛如嵌入其中的钻石。只有用这‘生命的力量’编织成的艺术才能治愈那些过往的、现在的以及未来的伤痛。”

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米歇尔·翁福雷,我并不知此人及其著作。


既然说到了享乐,对很多兄弟来说,撩妹才是王道。

免费分享撩妹系列课程(第一期)给到大家。

第一期课程主题:Soul交友全过程“傻瓜”式基础攻略(25%成功法)

1、如何设置务实且有吸引力的人设,让女性网友更愿意理你。

2、如何从瞬间动态的只言片语判断女性网友的交友意愿?

3、如何向她开口第一句话?“查户口”到底是不是原罪?

4、什么时候及如何要求加微信?加微信后如何继续交流?

主讲人及形式:情圣老师于读友群内语音讲座

 
1、请进入公众号领取,不公开下载链接是因为不想没原则地到处传,本号将长期且只分享合法优质资源,请勿索要其他任何
2、本人也要工作糊口,平时很忙,无法做到“秒回”,玻璃心请绕行;
3、请不要问我其他还有什么资源,甚至要我给出资源名单供你挑选,更不要点名问我索要本次分享以外的资源,同样的原因,我也要忙于生存,一旦给了大家“公共资源库”的错觉,我会疲于应付,你看到了我分享什么资源,然后直接向我报资源名就好;
4、格式问题自己解决,我不会转格式,也没有其他格式的提供,请注意自己是否有合适的浏览软、硬件;
5、收到后请点击保存,不要反复要;如反复要,支付30元,或手抄本篇全文。

 
 

赞(17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4-09 21:33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11-10 13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