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小长假过完了。
这个假期最触动人们心弦的,并在假期过后还不能让人释怀的,也许就是广东梅大高速的塌方事故了。48条人命啊,受伤的还有30多人。本来是喜庆的节日,却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哀伤。
事故本身已经没有太多可说的了,我本人也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。事故谁来负责?是勘查设计的问题?还是施工偷工减料的问题?对遇难者如何进行赔偿?我想有关部门应该能根据规则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。
我现在想说的是一个与这个事故本身稍微有点距离的问题,或者说是由这个事情引申出的一点感想。
我注意到,至少有两个讨论者,在文章中都提及到一个问题,即像高速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问题。前面说了,这个事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是出在设计的环节,还是出在施工的环节?抑或是出在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的环节,这个得专业的机构给出答案。但尽管如此,日常的管理和维护环节,肯定脱不了干系,哪怕是非主要责任。
请允许我把这个问题再扯远一点。
这几年,有一个词儿叫基建狂魔,说的是我们在基础设施施工建设上的巨大能力。我查了下资料,在2022年“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”中,中国企业的项目占79个,相当于每3.16个国际基建项目中就有1个有中国企业的身影。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突飞猛进。根据有关方面的数字,仅在2012-2022年十年间,我国铁路、公路就增加110万公里里程,其中高速公路 15.2 万公里。
这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来说,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情。但我不知道人们想没想过接下来的问题:
第一,我们把别人几百年干的活几十年就干完了,接着干什么?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,西方国家用两三百年走完的路,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。这确实是一个事实,也说明我们发展的速度确实非常快。有一则消息说,贵州省在过去几千年只修了三千座桥,但在这几十年就修了三万座。但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:你用30年的时间干完了人家用两三百年干完的活,接着你还能干点什么呢?高速公路修完了,高铁修完了,房子盖完了。当然,将来不是完全没活干,但体量很难有那么大了。现在人们说的过剩问题,通缩的问题,与此完全没有关系吗?
第二,快速的发展,也意味着债务的大量积累。我们知道,这些年是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时期。而在超常规发展的背后,是大量的投入,是大量的债务沉淀。我们迅速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债务堆积起来的,我们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债务堆积起来的,甚至遍地的开发区,繁华现代的都市,都包含着巨额的债务,政府的债务,企业的债务,个人的债务。不然,我们哪有那么多钱?其实,也不仅仅我们是如此,日本也是同样道理。有人说,日本搞了60年基建,结果负债率也成了世界第一,指的就是这个过程。但问题是,欠债总是要还的。辜朝明给这个时期的发展起了个名字,就叫资产负债表衰退。
第三,这些设施和建筑今后的维护,可能需要巨大的费用。我们且不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造成的质量隐患,就说正常的维护和管理吧。基础设施建设,不是建完就完了,在建成后还需要巨大的维护成本。比如,根据有关资料,沥青材质的普通公路一般使用年限为 15 年,高速公路的使用年限会稍长一点。据中国银行 2021 年的一份研报估算,2020 年各类公路养护工程费用总计约为 10376 亿元。在 2018 至 2022 年间,浙江省每年投入 13 亿元维护全省近 3000 公里的高速公路,每公里平均养护成本约为 50 万元。
其实不仅仅是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桥梁,很多建筑和设施,比如体育场馆、燃气电力和供排水的输送管线,都需要高昂的维护成本。甚至我们到处都是的高层居民楼,将来都需要不菲的维护费用。而且,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和建筑主要是在这几十年集中修建的,随着这些设施和建筑的逐渐变老,维护和管理的成本会越来越大。加上为这些建设积累的债务还要还本付息,对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?回到本文的题目上来,我们现在需要反思一个问题:发展不能能有多快就多快。一个国家的发展,有顺风顺水的时候,也会有逆风逆水的时候。在能够快一些发展的时候,尽量快一点,这当然是对的。但无论是什么时候,有一种平常心,使得发展能够持续,使得发展能够尽量少地产生副作用,使得发展能够实实在在地惠及普通老百姓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赞(31)